将入睡入定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是要从人体科学的高度正确深刻地认识入睡与入定的本质,挖掘我们人体自身内的万金难买的宝库,探索人类延年益寿,开发智慧的最佳途径。
更多太极养生内容请
1.忌气恼、烦躁
许多病都是由生气、恼怒、烦躁引起,因为情志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久之会产生病理状态。练功者如不忌气恼、烦躁,有可能多年练功而毁于一旦。
2.减少房事
人身三宝是精、气、神,练功使精、气、神旺盛,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练功人如果不节欲、房事多,必然耗精,引起肾阴不足和肾精亏损。如此下去非但练不好气功,恐怕会患多种疾病。有些人练功效果不明显或长功慢多与此有关。练功应以减少房事为宜。
3.忌贪念
练功须忌贪财、贪名、贪利、贪酒、贪色……有贪念则心不会静下来,因此练不好功。有贪念就会有贪的行为,就可能招来许多麻烦,引起许多矛盾。贪为邪念,练功应当心正、心净。贪为万恶之首,有贪念心就不正,就会犯错误,犯错误就会受惩罚。因此练功人忌贪十分重要。
4.忌任性
练功提倡顺其自然,任何事物都是按客观规律发展的,超越客观规律以主观想象行事则谓任性。例如:通大小周天应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通。如果功夫不到,强行以主观意念通就不自然了,就可能将气血积聚在某一处,或产生头痛、头晕、或某处疼痛、胀满。另外,日常处事也忌任性,任性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气恼引起气乱,影响练功效果。
5.忌“假”
练功要练“真气”,忌假的意念和行为。因此练功要先练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诚实做人,才能练出真气。练功中一些做作的言语行动也是要不得的。
6.忌骄傲自满,忌自吹自擂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有本事的人往往谦虚谨慎,没有多大本领的人反而容易骄傲自满,自吹自擂,夸大自己的功能,给病人治病大包大揽,打保票等。这都是练功者应禁忌的。须知医学上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世界上的事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任何时候说话、办事都应留有余地,切忌江湖气干扰了自身的修炼,引起不良后果。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咳咳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但有另外的名称。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当处在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头几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刚开始要入定10分钟,出来几分钟再进去10分钟,再出来,反复训练。就如你们走进山洞,住10分钟,赶快出去,几分钟后再赶快进来,住10分钟再赶快出去……。如进来后住上几年,会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进来。问: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开始坐禅很清醒,后来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发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这就是身体运转的规律。生理上的力量从下往上升,头就不缺氧,就不昏沉。从上往下行,头部缺氧,就会昏沉……究竟要几个来回,因人而异。*我第一次去见空有和尚,带了一个“随身听”,他要听一听,问各个键都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身体里面那么多开关,但只有一个总开关。所有的开关就是动一个念头就行了。”所以身心开关,要比电视开关简单多了。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师:可以。但功夫浅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可以。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才可以。为什么古人都讲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生理,时间最持久,最容易入定。为什么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对面跪着或把腿一盘,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头上,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盘起腿来有3/5的能量给了上身,供应上身受用。
太极养生堂推荐阅读:
练太极有不得不来说说命门说说尾闾
杨氏太极拳修炼入门——命门松挺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太极拳势的主动与随动
学
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太极学堂
初学太极拳的关卡(难得有体悟的人写的好文)
悟
练太极拳必须要说说命门说说尾闾
不少人说练太极拳必需“命门后突”,真的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
练了几十年还不知道腰在哪里?两肾、命门及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学
两肾、命门、丹田在太极拳习练方面的重要性
练好传统太极拳必须先有扎实的基本功!
太极拳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学
太极拳的三大基本功“活臂”“动腰”“坐腿”详细讲解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8字圈
楊家秘傳太極-杨式太极拳基本功法
讲
练习太极拳更要注重腰、腿基本功
太极拳入门
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训练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厂本太极拳谱》内并附阴符枪谱全文
太极拳的理论宝库-王宗岳
精校杨氏太极拳谱
古传太极秘术(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行功解
杨式太极拳八门五步用功法和固有分明法
老拳谱上对太极十三势的解释
学
清代杨氏太极拳传抄老谱(收藏篇)
再读杨家太极老谱(杨氏太极拳拳谱)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杨澄甫传
学
精校张三丰太极拳四要论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十篇
悟
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宋书铭散手秘诀谱
学习
关于太极拳拳谱《周身大用歌》“喉头永不抛”释析
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原文及释文
影印版《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附文字版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
太极养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