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瘟疫的实战中学习致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TUhjnbcbe - 2022/3/7 21:07:00

不在前线,

就向前线战士学习!

引言

年春节前后,湖北的瘟疫,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牵动全国人的心。我们医学的同行,分批驰援武汉,为武汉的疫情扑火。除夕晚,医院仝小林院士接到紧急任务,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高级专家组组长之一,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等奔赴武汉,目标任务是深入一线,优化中医药诊疗方案,为国家提供中医药防治的建议。

仝小林院士团队专家,深入疫区,从临床中概况,总结疾病的共性,为这次疫情开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通治处方。

2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发出通知,题为《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中推荐使用中药协定方的通知》,强调各救治点的患者,都有使用上中药。这是国家层面,对中药疗效的认可。

我虽然没上疫区前线,但时刻注意前线发生的一切。不能上场救治同袍,但也可以跟随勇士们一起成长!这是中医人学习的好机会!我在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的课程--《温病学》,也正与瘟疫相关。今不揣浅薄,尝试以自己的知见,再参与临床经验,为仝小林院士的千金之方,做一小注!如有利于同道,则不胜荣幸!

方剂全貌——仝小林院士团队心血之作

生麻*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15g,地龙15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治法:宣肺透邪,解*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

加减法:

①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g;恶寒重、无汗、体温39度以上,重用麻*9-15g,加芦根30-g,生石膏30-90g,知母15-30g;往来寒热加柴胡15-30g,*芩15-30g;乏力明显加*芪15-30g、人参6-9g(若无人参,*参9-30g)

②咽痛加桔梗9g,连翘15g;干咳重加百部15-30g,蝉蜕9g,藏青果9g,苏子9g;喘憋加炙紫苑15-30g,炙冬花15-30g,炙杷叶15-30g,葶苈子加至30g;咳血加仙鹤草30g,紫草15g,三七粉3g(冲服)

③痰多色*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g,*芩15g,鱼腥草30g,连翘30g,板蓝根30g

④纳呆重,加莱菔子9-15g,陈皮15g;呕恶重,加半夏9-15g,*连3g,苏叶9g,生姜加至30g

⑤腹泻,加*连6-9g,生姜加至30g,重用云苓至60-90g

⑥便秘,加枳实10-15g,生大*6-15g

⑦舌红或干,加莲子心6g,麦冬30-90g

⑧舌绛红加生地30g,赤芍15-30g

⑨四肢逆冷、汗多、气促,或神昏,舌淡暗或紫暗,脉细数,加人参9-15g,淡附片9-30g,山萸肉30-90g,干姜15-30g,桃仁9-15g,三七3-9g

服法:日1剂,水煎服(颗粒剂),日3次,早中晚各一次,饭前服用

注意事项:

1.此方为仝小林院士与湖北省、武汉市专家组讨论后拟定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推荐通用方,适用于临床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者。必须由具有中药处方资质的执业医师对症后处方。

2.老年体弱多病,乏力明显患者应及早加用温阳补气之药,高龄或有心脏病者,注意麻*用量或不用。

3.凡用此方者,一定登记并随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处方。重症患者,传变迅速,需根据病情及辨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方歌:

新冠疑似麻杏羌,石葶长卿龙藿香,

苍白三仙苓姜佩,厚朴草果贯槟榔。

另外,今天将立春,五运六气变化,病邪性质亦将变化,可能病人湿浊重的情况将会自动有所缓解,而且疫*的偏性估计亦将有所减弱。那么,用方亦当有所变化,以合于天时。

抗瘟疫方剂解读

现实中的生命,是不会根据书本来得病的。看惯古书的,或许一望三叹;在医道中三折肱的,每多共鸣!这是一张实战方、是一张通用方,也是一张妥协方;方子大,药味杂,寒热并用,非常规追求“君臣佐使”完美之心所理解,却顾盼有情,充满思辨的智慧,又处处小心,充满苦心。

全方中没有完整的古方子,每个古方都经过加减。详加分析,窥豹一斑,还是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达原饮、平胃散、葶苈大枣汤的影子,至于其他的药味,是零散的加入,或是医家的经验,或体现药对的思路,或者体现中西医结合的视角。

全方的配伍结构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出自于《伤寒论》,在是一张退热的方,是一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尤其是肺炎比较常用的特效方。通常针对风温导致肺炎的使用方法,生麻*一般可以用到10克,但这里的麻*可以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用生麻*说明病在急性期间,但6克的剂量,说明这次疫病的咳嗽气喘症状不是太突出,即使从CT片看起来肺部有感染,中医治病,必须考虑体征,但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瘟疫的实战中学习致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