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长假即将过去,你或许已经认识到:放假只是错觉,上班才是永恒的主题。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长假综合征”所带来的倦怠感,一不小心,比长假还要持久……
本期节目嘉宾:
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陆新茹
为什么会出现节后心理综合征?
因为平时周一到周五上班,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会自动建立起一套与日常紧张工作相匹配的思维模式和生活节奏。假期一到,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会停下来,相匹配的思维模式也会停止,平时的生活节奏规律被打破。等到节假日一结束恢复上班,这种思维模式需要重新建立和恢复,这就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反应,即所谓“节后综合征”。
节后心理综合征算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大概恢复周期是怎样的?
节后的心理综合征不能算是心理疾病。大概的恢复周期因人而异,一般节后返岗工作2~3天就会调整过来,1周以后基本都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不会超过2周。如果超过2周还是有消极、厌倦上班的情绪,医院心理科找专业的医生进行疏导。
节后心理综合征都有哪些特点和突出表现?
节后综合征可有各种生理和心理表现。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症状:
1
“吃不好”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聚餐较多,经常食用大鱼大肉,不少人还烟酒无度,人体肠胃负担过重,导致功能紊乱。过完节后恢复正常生活,发现胃口差,没有食欲甚至恶心不适,什么都吃不好了。
2
“睡不香”
假期吃喝玩乐过度,许多人通宵上网,打牌,不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人体正常生物钟被打乱,造成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失眠多梦。
3
“恐惧上班”
假期连续多天放松,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造成心理上对这种生活有了依赖,到了上班的时候,生物钟调节不过来,松弛下来的弦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因而对上班产生了恐惧、抵触的心理。
4
“节后抑郁”
有些人会因从节日的玩乐中突然回到平静而出现失眠、胸闷、心中空空如也、失落、抑郁等现象。节后两三天总是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易集中,上班工作效率低。通俗地说,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收心,无法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原有的平静状态。
哪些因素会导致节后心理病的出现?
节后心理综合征可以分为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节日里人来客往,交流频繁,信息很多,有些人难免会产生一种攀比心理。过了节后,这种喧哗热闹的氛围和场面都已过去,一下子回到平静的环境中。朋友亲戚间对比差距,心理状态失衡。
假日打乱了正常工作时期的生活规律,如通宵k歌、通宵打牌、频繁聚餐等一系列活动完全打乱了生物钟,饮食起居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一旦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就容易身心失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平日清静惯了的老人,长假中看到儿女带着孙子孙女回家团聚,一下子进入兴奋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生活也失去往日的规律,身体得不到很好休息。节后儿女离开,老人一下子又进入安静状态,回到以往的寂寞生活中,难免心生凄凉,精神无法适应,加之打乱的作息时间一时难以恢复,这时老人极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严重会引发其他身体疾病。
学生节后步入校园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
春节放寒假期间,许多小朋友学生会出现了一些的状况,如晚上不愿睡觉,上午不愿起床,整天就想玩游戏,甚至正餐都吃不下两口,学习更是静不下心来。
那是因为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父母约束比较少,不少孩子整天沉溺于网络和看动画片,一天到晚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伴。假期作业来不及完成,节后上学,他们就很烦躁,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让孩子尽快摆脱节日综合征,家长应充当关键角色。春节过后,家长应该尽快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处理好家里的零食,保证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节后饭菜吃得清淡一点。同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督促孩子早睡早起,逐渐恢复到上学时的作息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对孩子的网络综合征,家长不能一味靠说服教育或打骂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以身作则,科学引导,父母须控制孩子上网的单次持续时间及每日频率。同时也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引导和带领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多一些户外锻炼和活动。开学后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情况、变化。
为了有效避免节后心理综合征出现,
节前是不是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给大家提三个建议:
1、假期结束前的一两天可开始调整至正常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以便能尽快投入工作:
2、提前做好上班的心理和生理准备,在上班前一天,应有意识地做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事,如看书、思考工作的内容等,有助于尽早进入工作状态。节后短时间内不建议学习和工作强度过大,而应列好计划、循序渐进,先把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做完:
3、可以适当做些有助于放松的、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练习瑜伽、慢跑、跳舞等,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胃口也会调整到正常状态。
如果市民朋友有任何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想要了解或咨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