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倾听精神病科医生口述假如没有疾病,他
TUhjnbcbe - 2024/3/15 18:40:00

读稿人语戴维

打破禁忌

这是一份医院一线医生的采访报告。

精神病一直是禁忌,更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苦。除了患者本人,最能理解他们心境的可能就是主治医生。和之前想象的不同,尹医生的叙述中没有离奇的狗血故事,更多的是平静的娓娓道来,这既是出于职业操守的理性和冷静,也体现了一个专业医生的人文关怀。

尹医生给她的病人画像,画中的他们都带着梦幻色彩,憨态可掬,有点喜乐,痛苦被最大化地简略了。这也提醒我们,换一种视角去看精神病患者,“假如没有疾病,他们本来可以拥有不同的人生”。

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平时这方面的社会事件和新闻很多,但看得多了,并不代表你了解疾病本身,不如摊开来聊一聊。尤其是对形形色色的心境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尹医生有句话很适用:“如果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比喻成一根弹簧,最好的情况就是控制在弹性范围内,千万别等到超出弹性范围。”

打破认知的禁忌,保持精神的弹性。这就是我们想告诉大家的。

AUTUMN

画下不一样的“他们”

口述尹肖雯整理王晓红

说起精神病人,大部分人的印象是——脑子不正常,很多人对他们充满恐惧。我小时候也不例外

——Hello,Travel——

我是一名精神病科的医生,博士毕业,刚工作了六年。

说起精神病人,大部分人的印象是——脑子不正常,很多人对他们充满恐惧。我小时候也不例外。小时候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女人,每天都在外面游荡,或是家门口呆坐,她总是穿着一件红色外套,披头散发,不说话,也不主动靠近人。大人叮嘱,见到她要绕道走。我不敢接近,只是好奇,她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后来我上小学,班上有一个男生,家里环境很糟,成绩也很差,还有很多行为问题,偷东西、借钱不还、打架、撒谎,所有人都讨厌他。那年开学,他没来。我后来才知道,他自杀了。我还记得当时的震惊,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自杀。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结局?多年后,我看了法国电影《四百击》,一下子找到了答案。那个男生和电影里的小男孩很像,很小年纪就感受到太多痛苦,他用自己的办法对抗,但仍然在现实中无处容身。

法国电影《四百击》剧照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决定学精神医学。硕士阶段,我拿到心理咨询资格,才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算是坚定了职业方向。

年,医院临床一线,开始和各种各样的患者打交道。

如果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比喻成一根弹簧,最好的情况就是控制在弹性范围内,千万别等到超出弹性范围

——Hello,Travel——

精神疾病其实范围很广,而且有不同类型。

第一类就是大家知道、但又陌生的“精神分裂症”,这是一个大的疾病谱系,下面还有细分。这个病最大的特点是紊乱和不协调,涉及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异常。

第二类是心境障碍,通俗讲就是“情绪生病了”。现在大家对这类疾病的了解相对多些,比如抑郁症、躁狂症、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另外还有神经发育问题,就是在发育阶段起的疾病,如低智、自闭症、多动症等;以及老年人群体多见的各种原因导致的痴呆等等。

工作这几年,我和同事最大的感受就是心境障碍的病人数量一年年增多,发病年龄却越来越小。我们病房最小的孩子只有10岁。最多的时候,12-18岁的患者要占据门诊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是不可思议的。

心境问题,尤其抑郁症,其发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性很大,和压力有关。打个比方,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内卷”,指节奏快,处处追求效率、指标,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重复性无意义竞争,有竞争必然带来压力,时间长了,情绪就会出问题。可以想象一下,眼下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就像滚滚向前的洪流,无数生命被裹挟前行,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个变化,有些人就变得抑郁,焦虑,出现精神痛苦。

如果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比喻成一根弹簧,最好的情况就是控制在弹性范围内,千万别等到超出弹性范围。我曾遇到一个病人,是中年女性,事实上她出现精神异常已经很多年,多疑、猜忌、有妄想表现。她觉得所有邻居都在背后串通起来谋害她,就经常站在窗口破口大骂邻居。但她有个十分疼爱她的丈夫,她丈夫总觉得只要对妻子“无休止地顺从”,她就会慢慢好起来。

但事与愿违。直到有一天,丈夫发现妻子偷偷买了一把斧子,准备拿斧子去砸邻居的窗户,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院。

父母反问他:“为什么人家总是欺负你,肯定你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这之后,孩子就再也不告诉父母了

——Hello,Travel——

在临床一线工作后,我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更加深入,对精神病人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我在诊疗过程中依然会谨慎,但是对精神病人的盲目恐慌早已消失。病人不是只有疾病那一面,我们医生也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倾听精神病科医生口述假如没有疾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