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紊乱与诸多精神疾病相关,例如自闭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抑郁症等。前人研究表明,口服益生菌可通过肠脑轴改善精神疾病,但其分子机制尚未知。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贾辰熙教授课题组联合邵晨教授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金锋教授开展了“肠脑轴”神经肽组学研究,发展了基于质谱的“一小时肽组学”技术,绘制了由益生菌给药调节的小鼠脑部神经肽组的动态草图。研究于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ScienceSignaling,题为:Adynamicmousepeptidomelandscaperevealsprobioticmodulationofthegut-brainaxis。
研究发现:1)益生菌给药对脑神经肽组的重塑呈现时空和菌株特异性模式,脑肽与肠道微生物组改变显著相关,其中,肠血管活性肽与Anaerotruncus显著相关;2)海马区对益生菌给药的响应最为敏感;3)热灭活的益生菌也具有活性,4)调控呈现“肠-脑”和“微生物-肠-脑”模式。此外,研究者开发了新颖的文献挖掘算法以关联关键调控肽及其潜在功能。最后,通过在幼鼠产前应激模型中,监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神经肽信号传导,确证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到益生菌的调节。总之,该研究首次通过高通量肽组技术绘制了“肠脑轴”神经肽组草图,为研究肠脑轴中的信号分子开辟了新道路,并为神经科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一小时肽组学流程
神经肽组草图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