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精华分享五过有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儿童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636.html

教育工作者读点什么样的书好?

如果让我推荐,首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高品质教育类书籍的代名词。

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本“大夏书系”的书了,总体的感觉是:从来不会失望,无论开卷前的期望值有多么高。

年,看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深深为书中一篇篇闪烁着独立思想之光的教育随笔所震撼。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读到过让人酣畅淋漓的文字了。

直到最近捧起朱永通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细节》。

如果说吴非老师是教育界的“硬骨头”的话,朱永通老师就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清醒剂”。

他是福建东山岛人,现居厦门。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与这些身份相比,有两个“头衔”更能体现出他的风格:

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

朱老师博览群书,有着令人钦佩的不断开拓学习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些细节所阐发的直知卓见。

用给本书作序的陈心想老师的话来说:

“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个支撑力量,我以为是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对教育的敬畏和关怀。在这个时代,谈理想和信仰大概是许多人不屑的。而就是这一点的理想和信仰,并发着无比的力量,照耀着前方的路。从与永通多年接触和交流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因之,在他的文字里,不时会有对他曾经接触的某些教育官员和教师的不良言行的批评,永通虽并提名,当事人看到了肯定知道说的是自己,大抵是会不悦的。但为了揭示这些问题和现象,永通并非避讳不谈,这需要相当的勇气。”

与另外作序的周国平、张文质、陈大伟相比,陈老师的这篇序更为中肯。他指出了朱永通老师最为可贵的特点:勇气。

毋庸讳言,如今的教育界,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太多只打官腔不务专业的机会主义者,有太多昏昏噩噩奴性十足的跟风主义者,唯独缺少像朱永通老师这样思想敏锐、敢于直言的理想主义者。

不能因为身处其中,就对里面的问题视而不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许正是朱老师这本著作的本意。

批评,也是一种热爱。

一边读,一边分享印象深刻的一些精华片段,这是第五辑:“过有思考的教育生活”里的第一部分。

现在的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予人们的心灵悠远滋润的东西,除了书,我暂时还想不出别的替代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读书之于教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身为教师而不读书,才是咄咄怪事。可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却是: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师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面对事实,我们无需动辄就给予带有浓烈道德色彩的评价,因为凡事一旦绑上道德绳索,难免或多或少带有偏见,而偏见除了偶尔深刻外,更多的是尖刻。尖刻固然可以一针见血,但往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我们不妨回到事实本身,追溯其背后的根源。

教师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压力非常大。读书之事只能积极提倡,慢慢期待,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适得其反,徒增教师的精神压力。

没有美好的生命状态,难有美妙的阅读。让一个身心疲惫的人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好比要让荒漠一夜间变绿洲一样,不过是一件想上去很美的事情而已。打开一本书,不知不觉沉浸进去,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心境。

所以,教师不读书,更多的是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本能地启动生理、心理的心理的调衡机制,以免耗能过多,免疫力下降,让身心遭到疾病的侵扰。

以上观点,并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流行着以下的社会风气:日本薪俸阶层的男人下午下班后,径直到小酒馆喝酒,直至酩酊大醉才回到家中。

针对此社会现象,当年担任日本劳动卫生顾问的松田育一先生,通过对人的大脑的构造的独特研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在《日新报导刊》上发表了《驱散焦躁和烦恼》一文。

松田育一先生研究指出,在人的脑子里同时存在着三个脑子,分别为鳄鱼脑、马脑和人脑。从人脑的构造分布来看,属于爬虫类的鳄鱼脑(脑干)在最底层,它承担了人的自律神经作用和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如呼吸、维系心脏跳动、保持体温、消化食物,以及睡眠、排泄、自我防卫本能等;居于鳄鱼脑之上的是更加进化的哺乳动物的马脑,其作用是赋予人以感情,如恐惧、愤怒、思慕、寂寞等;包围在鳄鱼脑、马脑四周的是大脑,即人的脑子,它是理性、智能的代称,诸如思考、计划、创造等人所特有的功能,都是通过人脑来实现的。

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家庭里,每个人都被要求要冷静、合理、理智、抑制自我,而不能凭感情行事。人其实是动物,若过于粗暴地处理自己的感情,则人就易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倘若人长期受到精神紧张的打击,此信号会传至鳄鱼脑中的自律神经,并使之紊乱,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穿孔、胃溃疡等症状。

于是,日本的薪俸阶层者的男人们就去小酒馆喝酒,因为酒精可以使人脑,即大脑休眠。这样,平时受到大脑抑制的马脑便恢复了精神,随即感情毫无掩饰地迸发出来,具体表现为:酒醉后时哭时笑,喜怒无常,甚至平时看去举止十分规矩、谨慎的人,突然会去抚摸在他身旁的女性的臀部。

回过头来看,一天都“不停地在忙”的教师,同样需要释放马脑,让大脑休息,以便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所以,当教师好不容易歇下来,最好是散散步,看看电影、电视,或跟家人、朋友聊聊天,当然适当喝点小酒也无妨。

阅读是有难度的,同时需要马脑和人脑的协调、配合,才可能与作者对话,还原书中的情感、思想,对于大部分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师而言,在忙了一天之后,捧起书只能使精神进一步紧张,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身心备受折磨。

也就是说,对于“不停地在忙”的教师而言,不读书,或书读不下去,其实是源于调剂身心的生命本能反应,而为自己理性选择的一种“节能”的生活方式。

用名利的春药虽可诱发教师已时的阅读激情,但长久以往,再猛的药也会失效,且对身体大有损害。

现代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作为一位现代教师,其核心的特质表现在,他的观念是否与这个世界,与校园里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血脉相连,并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

衡量现代教师的三个标准,一是做一个开放的教师,二是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三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总是保持开放的生命态度,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自己时刻进行积极的对话,。在书本的滋养下,一个开放的教室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精神性状:一是,在不断正面回应环境的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他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职业追求的方向,努力去寻找并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尼采语);二是,他乐于学习,善于悦纳不同的人,并批判第吸收、消化不同的观点。三是,他放下成见,以崭新的方式看世界,伴随着好奇心、责任感,并在与他人自由的交流、分享中,不断学习、转化、创造、发展,在生命不同的季节里,其思想总有恰如其分的成长。

令天的教育备受诟病,其中有一个我们无法绕过去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对教育者的专业能力普遍不信任。虽然现在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有一个事实确凿无疑:家长有文化素养不一定等于有教育素养,他们许多对教育非理性的质疑、指责,往往造成教育更混乱的局面,当然,这跟教师没底气,没自信,尤其是专业能力方面,有很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专业能力并非局限在教学能力这一狭隘的范围里,它自然还包括爱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可见的将来,能让学生考出好分数,不过是一个教师最低限度地“本钱”。作为现代教师,他最大的“本钱”是,在读书中扩展教育视野,回归教育常识,并在实践中丕断磨砺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支援他作为现代教师的“思想资源库”。

现代教师怎么读书?

一是须开有益精神发育之卷,获得现代教师所必需的基本常识和内心生活。比如论语等哲学著作,以及经典文学著作。

二是需开有益专业发展志愿获得现代教师所必须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能力。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著。

当一个教师躲在以一己经验筑成的硬壳里,不读书,不反思,其硬壳遮蔽了他的眼界,让他见不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把僵化的教条和自以为是的自大当成教育的全部。

作为现代教师,当你依据有益专业发展的原则来精选书籍,并认真地一步一步“啃”下来,你的专业能力自会潜滋暗长,获得意想不到的提升。

我们总是纠缠于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殊不知,书读多了的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一落笔,处处闪现书籍赐予他们的特有气质。

——《教师可以在阅读中生存——教师阅读三问》

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为什么现在中小学的女教师太多,不利于管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小学,尤其是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存在同样的情况。

心理学研究发现,从人的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看,一个人若在童年期过早地失去对“母性”的依恋,容易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陷。所以,孩子在精神发育的胚胎期,其心理依恋期尚未“断奶”时,尤其需要女教师母亲般似水柔情来滋润。

问题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一则过度追求分数,导致急功近利;二则大班化的班级模式,导致控制化管理,以致许多女教师变成了令学生畏惧的“母老虎”。此外,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极其不利于男孩、女孩按各自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成长。无视这些客观因素,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女教师偏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读者意识:我们要读什么书?

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所读之书,当分两类,一类为“无字书”,一类为“有字书”。

“无字书”至少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懂我们所处的时代,汲取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营养;二是读懂我们身边的人,如学生,同事,家长,亲人等,与人情练达与世事洞明处,获得滋养专业成长所必需的修养和学问。

若说与学生交往真有什么秘诀的话,我想只有一个,你读懂学生了吗?即你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

现代教师应有地基式阅读,即涉猎广泛,触类旁通,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更多更广的智慧之源,否则,一味在本学科知识上打转,容易固步自封,思想僵化。

简而言之,现代教师至少应有“为人生”与“为专业”两个方面的阅读,当然这两个层面并非水油分明,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人生”的阅读,是基于认识生命、健全人格,有益于变化气质,提升人生品质的阅读。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可从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书籍入手。

“为专业”的阅读是基于获得常识、学识与见识,有益于丰富思想,提升教育修养的阅读,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可从教育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文学等书籍入手。

研究表明,在学校多开展身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问题意识:我们怎么读书?

读书贵有问题意识,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则对所读知之书,无论名家佳构,还是学科专著,应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不轻信流行的观点,保持自己的敏感,并屡有独到的见解;二则带着问题去找书读,即围绕近期研究的课题或思考的问题,去搜集相关的专著,熟读精思,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做前期的准备。

有问题意识的读书,目标明确,大致可采取以下两种读书方法。一是“一本书之用”法,即读书不再求多,在于读透。读透,指精读一本,深入探析,逐次研求,不入其门,不获其趣,绝不释卷。养成今日书今日毕的读书习惯,一是书买来即读,不要搁置,二是所读之书未毕,绝不另添他书,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断掘井,却永远没水喝,二是“三化妙用”法,即善于消化,重在转化,关键是内化。一句话,书要读透,更要读通,要善于化书上死的学问,为活学活用的精神资源。

要学会“三化妙用”法,大致有三种常见的做法。第一,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第二,做读书札记;第三,以写边促读,变读者为编者,作者。

——《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

探索人性奥秘,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心得。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