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和孩子的关系,早在婴儿时期就种下了根 [复制链接]

1#

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学生,这些孩子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了咨询室。

通常,后面是满脸焦虑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而我听到的最多的就是父母跟我说:“*老师,我的孩子以前很听我的话,现在怎么跟他说都不听了。。。。。。他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觉得“啊,一定是没有建立安全感”,亲子关系里,孩子要妈妈陪睡是没有安全感,孩子胆小是没有安全感,孩子打人也是没有安全感......

亲密关系里,查岗是没有安全感,冷暴力是没有安全感,作精也是没有安全感......

那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呢?它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这是来源于依恋理论中“安全基地”一词,它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两人之间的、母婴间的心理状态。

人类一生中最早的依恋,是婴儿时期对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亲密关系的互动模式。今天将为大家介绍依恋理论的三大实验,来阐明“安全基地”是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模型。

中文有人翻译为“依恋理论”,“依附理论”,也被人称之为关于“爱”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学家约翰·鲍比(JohnBowlby)研究婴幼儿与父母分开时出现的分离焦虑,在年提出的,它描述了婴幼儿与父母(照护者)建立的情感纽带的重要性。

鲍比认为婴幼儿需要与母亲,或者其他至少一名主要的看护者建立可以信赖的亲密关系,才能在以后与其他人建立社交关系和发展健康情感纽带。

小时候孩子跟父母的关系,除了对一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影响,对身体健康的也有长远的影响。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用35年追踪一批哈佛男生。研究者发现35年后那些回忆自己早期与父母关系比较好,在温暖的环境下长大的毕业生,他们得病的机率是45%;回忆自己早期与父母生活的记忆不愉快的,35年后他们得病的机率是90%,得病的风险增加了一倍。

01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年,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经由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为依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从全新角度诠释了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本质和功能。

鲍尔比提出的“成分本能反应”假设认为,依恋行为由五种反应构成:吮吸、依附、跟随、哭喊和微笑,如同喂养和吮吸一样,依恋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之一。从而提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

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TA知道,那里对TA敞开。当感到痛苦时,TA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TA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新生儿从生理到心理的一切需要都要依靠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或者其他主要看护者)建立的联系基础上去满足。比如说,看似同样的哭闹可能是饿了,渴了,冷了,热了,湿了,或者是吓着了,吵着了,或者累了,烦了,或者哪里痛,不舒服,都需要父母去识别,回应。

在养育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地,父母对于孩子越来越了解,越能精确地解读婴幼儿的需求,也越能及时,恰到好处地满足孩子不同的需求。

孩子也一样,他/她也在学习,积累经验,陌生的世界居然有人可靠地在自己饿的时候,渴的时候,害怕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照顾自己,嘘寒问暖,自己不是是孤独无助的,在生命的初期就有这样的体验,是多么深刻和宝贵!

小孩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这对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有重要意义。

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

鲍尔比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而去积极推动父母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亦因此而改变了当时英国的保育*策、亲子养育观念,并影响至今。

因为这个依恋理论的提出,很多的制度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的一些探视制度都做了调整,以前的妇产科是没有母婴同室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育婴房里,然后是跟父母能够见面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而因为这个依恋理论的推出,后面这个探访制度,母婴同时推出之后,是对我们这个医疗体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鲍比与依恋理论

02陌生情境实验

鲍尔比的拥护者安斯沃斯对于依恋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发现先天的、生物驱动的依恋系统实际上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依恋行为在品质上的差异与照看者的行为差异是有重要关联的,这个发现促成了对婴儿期VS成人期依恋风格的分类。

安斯沃斯以她的名字命名实验——这项贡献几乎成为依恋研究的代名词:陌生情境实验

年,安斯沃斯招募了26位怀孕妇女,参加基于家庭的婴儿早期发展研究。观察为期一年,从婴儿出生后,他们和母亲的互动就被严谨记录下来,每个家庭18次,每次历时4小时的观察,现今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师的“婴儿观察训练”就是源于此。

而陌生情境实验评估大概20分钟,妈妈和12个月大的婴儿被请到一个到处是玩具、让人开心的房间。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陌生情境大体包含8个片段:

陌生人(通常是经过训练的婴儿观察员)

陌生情景实验视频

陌生情境测试

03依恋模式

安斯沃斯从陌生情境实验中发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杂乱依恋(恐惧型依恋)

每个模式都对应一个不同的母婴在家庭里互动的模式: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婴儿似乎有两种彼此平等的能力,在他们感到安全时,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在他们感到不安全时,能自然从连接中寻求安慰。

安全型婴儿,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的再次联接会让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安慰了,而且很容易继续去玩耍。

安全型的婴儿会把母亲用作安全基地,当母亲在场时就会玩耍。而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很紧张。等母亲回来又能足够放心,因而可能继续进行游戏探索。

婴儿的这种灵活性和复原力似乎是和母亲互动的产物,这些敏锐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

一般而言,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但是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

这些母亲好像能够很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婴儿。

2.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婴儿不断的去求证去捍卫给予自己一些确定感,但现实的不确定感未能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感,所以需要一遍遍的测试一遍遍毁灭关系。但破坏后又后悔,反反复复的摇摆。

他们的全部精力都在监控母亲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样的监控使得TA没办法探索,而一旦母亲离开就是彻底崩溃的状态。而母亲回归时,无法被安抚。

一种是愤怒攻击的状态,一种是表现很悲伤很难过的状态。放大一切情绪来感知感受,无法自由的探索。

实验中甄别出两种矛盾型婴儿:

A—焦虑愤怒型:愤怒抵抗、面对安抚大发脾气

B—焦虑被动型:无助悲伤、较难安抚

这两种婴儿都对母亲在哪儿太过于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的离开反应,也会出现淹没性的悲伤——其势头之猛,常使实验中常规的分离情景不得不中断。

和母亲重见后,焦虑愤怒型的婴儿,他们的反应是在主动表示要跟母亲联接和对她表达拒绝之间来回摇摆,表达拒绝的幅度会从挣脱母亲的怀抱到大发脾气。

而焦虑被动型的婴儿,看上去只能很胆怯地或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悲苦的状态所压倒,以至于无法直接地接近母亲。和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焦虑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即便当母亲在场时,这些婴儿也一直在寻找确认“缺失的母亲”。

3.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婴儿在实验中,从外在看来TA是自顾自地在自我探索,TA的注意力不在母亲这里。实际上,回避型婴儿的探索是一种高度防御唤起,TA能让自己沉溺在探索状态,而回避没有回应的母亲。

他们的探索是继发性的,不是原发性的。也就是说,该孩子不是真的在心无旁骛地专注在TA的世界里。

通过实验室的生物表征的检测,母亲离开时,其皮质醇的分泌量,远远高于安全型婴儿水平。他们处在一个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这种明显缺乏痛苦的表现,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平静。实际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安全型同龄人一样都是痛苦和加快的。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地拒绝婴儿想要联接的请求,实验中看到这些母亲在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都是产生回避型婴儿的抚养方式的标志。

通常,这些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的样子。回避型婴儿都认定了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诉求都是无用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欲求。

4.混乱型/迷失型依恋

实验中混乱型依恋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无法按照传统的分类标准归类。这类婴儿的90%,在父母在场表现时出的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矛盾的、甚至怪异的。

比如他们与母亲重逢,他们向后躲开妈妈,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瘫软倒地,或者陷入一种茫然的、恍惚的状态。有一个婴儿看到妈妈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嘴。达尔文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曾看到过这种姿势,他把这个姿势解释为“堵住尖叫"。

04依恋模式影响

孩子小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会根据父母的情绪来猜测和感受父母的情绪,然后回应和互动。如果你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能感受,那种情感的共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经历。有些孩子会因为你兴奋他们会同时兴奋。在小孩大脑里有一组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它们像镜子一样,看到你兴奋或生气,它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感应。小孩就是从大人那里慢慢学会对情绪的调控,安全的依恋可以促进小孩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发育。

依恋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婴儿早期,在与主要的抚养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

一定的研究表明,依恋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六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在两岁的左右形成。

依恋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3个月,这个时候称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无论是跟母亲接触,还是跟陌生人接触,都是这样的一个反应。

我们都会看到孩子,看到任何人都会笑,大家一抱新出生的孩子,你看他多喜欢我呀他都冲我笑。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形成依恋的时候。孩子的面孔识别或者是对亲人、对母亲是没有太强的依恋,分不清的。

第二个阶段:选择地反应阶段。

这个时候,婴儿更倾向于对熟人,有微笑,尤其是对母亲,我们发现在大概3到6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他就会选择你。陌生人抱孩子,孩子就不要你了,他会哭会闹,他会要妈妈。

这个时候有一些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看这孩子大一点了,反而娇气了,或者是反而挑人了。

其实这个是孩子正常的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到了这个阶段,说明他成长了,他其实是能够识别自己的亲人,能够有反应,也是他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第三个阶段:就是3-6岁,这时候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

这个时候,3-6岁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非常的粘母亲,要求母亲不光是需要抱一抱或者是喂养,很多时候在情感上是让母亲非常大的连接,所以说很多初为人母的女同胞们也会在这个阶段,觉得非常的辛苦。

孩子三岁之前也是在家里养护的阶段,三岁之后可以上幼儿园,出生之后一直到3岁,母亲会非常的辛苦,因为不光光是体力上,比如说早年要喂奶啊要哺乳啊。

但是在精神层面,在情感上面,投入更多的给予孩子,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婴儿依恋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依恋关系是在三岁之前,大概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

鲍比说两岁半可以预测人的一生,虽然不是说人生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你小时候没有与父母或照护者建立亲密安全的关系,过分溺爱,或者没人管,或者有被家暴的经历,如果你知道自己早期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有影响,就能够有意识地去改善。

05亲子关系如何建立?

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你与孩子安全的依恋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的港湾,良好亲密的关系,就是小孩探索未知世界的安全感,她/他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来,也可以再次出发。

小宝宝几乎粘在妈妈身上,当开始从妈妈身边爬出去探索,往往会回头看,确定妈妈还在附近,然后再继续探索,这是一个发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就是观察一岁左右的小孩在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分离几分钟后的反应,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妈妈走开后会不高兴,但妈妈回来会很快开心,然后又继续玩,即使在陌生的环境或有陌生人,只要妈妈在,孩子就觉得安全。

如果妈妈走开了,孩子大哭大闹,即使很快妈妈回到他身边,他还在那里闹,不能安静下来。这种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他们即使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在个人关系上可能会回避亲密关系,或者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

亲子关系中,我们要先建立联系再去纠正孩子。其实我不愿意用“纠正”这个词,因为孩子不一定是错的。你要找各种机会去建立跟他们的联系,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跟他们一起玩。

孩子和父母有一种安全的关系,他就可以面对生活中各种处境,他们就不会害怕困难,他们知道任何时候都有父母的支持,他们会感觉到安全。

在咨询室,我经常会问父母一句话:“你上次跟孩子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通常父母会告诉我不记得了,有的父母会告诉我从来没有说过。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父母有很多的期待,会把我们的生活想法强加给孩子,这会造成一些家庭的冲突。这些冲突又会造成新的“问题”出现,进入更深的“恶性循环”。

我的很多青少年来访者,除了会念书,没任何兴趣爱好,当抑郁,焦虑来袭,书也没法念了。有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却不想再弹琴,因为他弹琴就会想起父母逼他弹琴的痛苦,所以他再也不愿去弹琴。

如果我们培养孩子学这学那,只是为了自己的期待,为了功名,他们没有任何的兴趣,我们去逼他们学习,最后是没有用的。这也不利于建立亲子关系,对孩子心理发展,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家长把自己的期待常常强加到孩子身上,有时会适得其反。

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养育的过程就是发现孩子作为一个天地间独特存在的过程,父母要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做他们自己。

《孩子》

——By纪伯伦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

因为他们的灵*,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高级情感咨询师。

智慧女人训练营创始人

带领千万女性走上智慧人生之路

咨询/塔罗/人类图/玛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