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苇
上一篇文章谈到了当下一些悲剧的产生迫使我们必须要认真反思教育内卷现象的根源,要认真研究养育小孩的目的和儿童成长的规律,那么养育小孩的目的是什么?既然常见于民众中的三种养育小孩的态度,即不闻不问式(他人代替式)、养儿防老式、光宗耀祖式均不可取。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呢?
我认为要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必须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老子骂儿子往往骂“不肖”(不像父亲的儿子),很多人误认为是“不孝子”(不孝顺父亲的儿子)。其实古代人认为儿子不像老子比不孝顺要严重的多。这实在是一种很恐怖的父子关系,难怪贾宝玉见到贾*就吓得要死。
到了现代社会,经过一百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毁坏,又重新弘扬,传统文化早已面目全非。家庭伦理如何重构实在是一门重大课题。除了一部分不婚族、剩女、丁克族,囯人仍然依照本能和传统结婚生子,又由于计划生育的*策,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近几年才逐渐放开。所以这一个小孩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万种希望在一身,极其宝贵又不堪重负,形成了古今中外最奇特的亲子关系,导致我们对小孩的教育无所适从。
正确的行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我们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认知,我们才能恰当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遍了古今中外各种教育典籍,查到了许多观点,其中有两三位大人物对亲子关系的论述我比较赞同,可以借鉴。一位是胡适博士,他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这样说: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一位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他在名篇《论孩子》中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
因为他们的灵*,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还有一位是上一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他说:
“That’swhatIthinkbeingafatherisallabout.Andifwecandoourbesttobeasourc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