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上,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其中就包括调节功能、补偿功能、卫外功能、免疫功能等功能。
西医所说的免疫功能,说的就是正气的抗病能力,是正气的多项功能之一。两者分别是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正是由此,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所以养护正气自古便是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正气充盛,抗病力强,致病邪气难以侵袭,则人体健康,可以延年益寿,尽享天年;反之,若正气虚衰,则人体易出现病变,体弱多病,身体亏虚。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时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果正气虚弱,就会出现阴阳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外邪很容易乘虚而入,人体患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利于养生。
既然正气对养生延年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养护正气呢?今天小编教大家几种方法:
①养肾精
《图书编·肾脏说》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说明了肾精对人体康健的重意义。养精护肾自古就是养生家抗衰老的基本举措,中医更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正气的根源所在。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养正气,首先养肾!
调养肾精要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通过调补肾气、肾精,可以扶正祛邪,修复受损的正气本源,协调脏腑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于自然。
肾为人生之本
②调养脾、胃、肾。
《景岳全书》中云,“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夭的重要因素。
人体机能活动的方方面面,皆化生于脾胃,脾胃协调,可保障新陈代谢健康,人体正气充沛。
由此可知,养生也要养脾胃。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调摄都是行之有效的良方,皆可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脾胃是后天之本
③调节情志
首先要防止七情内伤。《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绪的异常变化都会伤及内脏,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游走,紊乱气血运行,引发人体各方面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④适度运动
运动能扶助体内正气游走全身,祛湿邪,保精阳。现代人由于运动太少,已成为疾病重要原因。散散步,打太极拳,慢跑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通过修练气功、盘坐等方式,也可以更好调动身体机能,促进体内废物排出。
⑤顺应节气
人体脏腑和气血等会随着气候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各项功能也随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因此,中医养生最是讲究顺应天序,生活随节气而变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养正气,保健康。
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