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了认知行为疗法,我不再担心儿子的焦虑症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https://m.39.net/disease/a_t3ceu27.html

年底,我家儿子班主任打电话征求意见,建议孩子放弃竞赛,专门学高考。

于是周六回来以后,我和他爸爸做工作,让他放弃竞赛,专门学高考。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开始转学高考。

然而没几天,他告诉我,没有老师讲课或上自习课时,他老是走神,学不进去。他们班的几个同学排挤他,他非常生气,不停的咒骂他们。他满脑子胡思乱想,他控制不住。还有他睡不好,胃也不舒服。

我意识到,我们这么硬让孩子转弯,他的心里接受不了,他的身体出状况了。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焦虑抑郁状态。

于是,年初,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刚开始,孩子还能一边治疗,一边上学。有一天,他中午喝了功能性饮料,结果一晚上睡不着觉,前面的治疗效果全部泡汤了,感觉比以前更严重了,只能在家开始休息。休息了一段时间,又把他送回学校。结果他没有到班里,一个人在楼道里晃。此时,他已经不想见老师和学生了,害怕见到他们。没办法,只能办理休学手续。

休学后,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了一年多,孩子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他认为一定要比同学们学得靠前一些,才心里踏实;比如,语文和生物,他有畏难情绪,就一直学自己喜欢的数学或物理,逃避自己不善长的两门课;比如,他碰到难题时,还是会发怒;他还是会一直问“我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等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并不是这次生病突然就有的,是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只是以前没有注意。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孩子病情这么严重,没有找心理医生吗?找了,心理医生治疗了半年,孩子除了变得胆子大了一些,没有其他改观。

难道我家儿子一辈子就要生活在这个怪圈里,碰来撞去,一点儿突破性的事都不能做,一事无成吗?儿子很苦恼,我也很苦恼。

直到看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L·莱希的著作《我焦虑得头发都掉了》,我才吃了定心丸,只要下定决心想好起来,采用正确的认知行为疗法,我家儿子完全可以突破这些禁锢,化茧成蝶的。

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呢?

01什么是焦虑,焦虑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的

什么是焦虑呢?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有史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多重危险的世界里:天敌、饥荒、有毒植物、敌对的邻国、高寒之地、疾病、水灾等各种天灾人祸,为了应对这些危险,人类的心理不断进化,逐渐拥有了这些做好躲避危险的品质。也就是为了避免将来的危险,现在就心存戒备,在心理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极度反感和恐惧。

这些恐惧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从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生存本能,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一种安全模式。

问题产生了,随着人类不断进化,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恐惧已不再具有适应性。比如,有的人看到一只小狗仍然像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那样害怕;在感到受到冒犯时,会有下意识的过激反应。

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恐惧就像一个电脑的预置软件,告诉我们,遵循它就能让我们安全。事实上,或许反其道而行才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这套基于非理性信念的规则,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隐蔽却异常强大的影响,破坏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当被焦虑控制时,我们的大脑似乎一天24小时都在运转,无法停止思考。就像一台机器一直把开关放在“开”的位置,即使我们想放松,想睡觉,或者都不想做,大脑仍在运转不停。它产生了太多的焦虑,掌控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烦恼过去,担心未来,此外什么也看不见。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信,这些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需要这样做。我们以为,重视大脑告诉我们的想法,就可以避开灾难,抓住更多生活的美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焦虑让我们表现失常,扰乱我们的睡眠,引起与他人的争端,限制我们对生活的选择,缩小我们的生活范围,进而我们的身体出现呼吸困难、胃疼、眩晕等各种症状,焦虑让我们痛苦。

02焦虑的规则手册告诉你焦虑是怎样运作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当我们莫名感到恐惧时,不过是按照从上百万年前流传下来的模式在运行。过去,它帮助我们的祖先躲过无数的危险。现在,它对我们的安全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反而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那么,大自然在我们的脑海中列的规则清单有哪些?

首先,检测危险,以便于消除或躲避它。比如,你害怕蜘蛛,你就会迅速发现——甚至想象——他们的存在。你害怕被别人拒绝,你就会很容易注意到别人皱眉头,将别人一个随意的运作或表情领会为对你存在敌意。

其次,将危险灾难化,自动将危险解释为绝对的灾难。某人在会议上质疑你说的话,就意味着他是站在你的对立面,是你的仇敌。别人没有给出你肯定的答复,你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也干不好的失败者。

再次,控制局势,试图通过控制周围的事情来控制自己的焦虑(自己认为的安全行为)。如果你认为在工作上犯了错误,就会重返办公室,检查当天所有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也干不好的失败者,就会不断的追问别人对你看法,通过其他人的肯定答复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

如果控制不了局势怎么办,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避免或逃避你的焦虑。如果你不想见同学们和老师,你就干脆不去学校。如果你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觉得呼吸不顺畅,就拒绝去聚众场所。无论如何,你不让自己面对最深层的恐惧。

这些就是焦虑的普遍规则,作者称之为“焦虑规则手册”。当人们被这些规则抓住时,它们似乎有绝对的力量。

大自然在赋予我们本能的同时,还赐予我们另外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理性,以此来修正我们基于经验的直觉。因此,我们可以制定新的规则,从而打破旧有的规则,克服自己不必要的焦虑。

03破除旧规则,开始新游戏

理性说,我们有明智的做法。可是,到底什么是明智呢?首先,要做一个安全检查。问自己几个问题:

大多数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大多数人认为怎样是合理的?

事情进展顺利的概率有多大?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儿的重点是大多数人和概率。破除旧规则就是从大概率开始。每当遇到新问题时,你就需要算一算概率。如果电梯出故障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那它就是安全的。因此,执行新的规则手册,打破旧的规则手册,你就必须放弃确定和完美主义。事实上,任何人没法对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确定,我们把这叫做“可以接受的冒险”。这就是理性人的选择,是可信规则的一部分。

新规则这样告诉你:“情况很安全。我的思想、感觉以及各种敏感,只是我的想象和意识,没有什么会真的发生,除了一些噪音和许多虚假警报外。我不需要控制任何事情。事实上,我会尝试着放手,不抵抗、放任、观察——甚至乐于看到——所有这些焦虑的意识。即便我在焦虑的时候,我也能够做事情。实际上,在焦虑的时候做事情,我能学到更多,变得更强大。”

那么,新旧规则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对比着看一下:

旧规则1:检测危险

新规则1:现实地看待事物

旧规则让你陷入到各种悲观情绪和想象中,推定自己不能够成功。新规则让你认识到,你的想象和现实是两回事,情绪不能预测未来。你不需要追求肯定,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情况评估,跟着大概率走就很安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拿出时间进行评估,看真实情况的概率。

旧规则2:将结果灾难化

新规则2:将结果正常化

焦虑自身并不是灾难性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或许会不舒服,但它并不会杀死你。它很快就会消失,你会重返到可承受的状态。可以把它理解为身体的觉醒或是“噪音”,就像一股能量流动、穿过你的身体,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不会是炸弹在你身内引爆。

旧规则3:控制局势

新规则3:放开控制

旧规则让你试图通过一些事来控制自己的虚假警报:压抑自己的想法,控制事物,抓东西,让身体紧张,深呼吸,以及完全消除自己的焦虑等(事实是你越是想控制自己来对抗焦虑,你就越焦虑)。新规则是,不去控制它,放松自己,习惯并接受它们,观察它们,然后远离那些警报。

旧规则4:避免或逃避你的焦虑

新规则4:拥抱你的焦虑

旧规则告诉你,要远离和逃避任何引发你焦虑的事物。你遵循以后,更是强化了你的想法——你无力处理好任何事情,是一个失败的人。而新规则告诉你,你不但有能力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场景,而且必须要学会。你必须要学会即便在焦虑时也能做事情,去尝试焦虑,然后忍受它。

你可以把焦虑视作你需要的一种历练,练得越多,就越容易忽视它。

你正视自己的恐惧,时间越长,你就越不害怕。

了解了对待焦虑的新规则,就可以开展针对具体的焦虑对症下药了。

04六种常见焦虑症的行为治疗方法

六种常见焦虑症分别为:特定对象恐惧症、恐慌症、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焦虑症尽管具体起因不同,恐惧对象不同,但深层次上都是来源于内心的恐惧,把危险灾难化,把想象当成即将发生的事实,想控制局势或逃离焦虑。因此,认知行为治疗有一些通用规则:

确认你的恐惧

确认你的安全或逃避行为

下决心寻求改变

对恐惧进行分级,列出清单

评估你恐惧的合理性

想象并测试你的恐惧

练习真实暴露

坚持长期练习

焦虑症通常是几种症状并发的,可能既有强迫症,又有广泛性焦虑症,还有社交焦虑症,因此治疗时可以将书中的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执行。贵在认清焦虑的实质,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在这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我和儿子展开了一些探讨。我们聊到了他从上幼儿园开始的“不想上学”情节,这句话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学习生涯。他长大以后的焦虑,其实小时候的分离焦虑就埋下了伏笔。我们聊到了他无从下手的语文和生物,他先从语文入手,分模块开展语文的学习,当天下午就写了一篇作文,虽然用的时间长,但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不再逃避语文的学习了。

放下控制和对抗,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感知它,与它共舞,你将变成焦虑的“禅宗武僧”(忍者)。从认知行为疗法开始,你可以好起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