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猪“高热病”及其防控措施
高热病 ,这是近几年来讲的最多的一种猪病。高热病、其体温升高并非指某一特定疾病,实际上是指许多疾病中的一个症候,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叫 高热综合征 似乎更恰当一些。 什麽是猪 高热病 ?通常所指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猪体内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体温急剧升高、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以上的 疾病 。至于近几年人们所称呼的猪 高热病 主要是由于病原、病因不清而冠名的一种笼统称呼。 临床上究竟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猪的 高热病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病因。①具有传染性的病原所致;②由非传染的因素而引起。 1.传染性病因所致的猪 高热病 病*和细菌都可引起猪的体温升高。据调查,目前致病率较高的病*类有,猪蓝耳病*变异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病*,猪流感病*,猪圆环病*2型,猪伪狂犬病病*,猪呼吸道冠状病*;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有,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2型,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体等。其中主要的病原是猪蓝耳病*变异株,猪瘟病*,弓形体,染附红细胞体,或它们的混合感染。这类高热性的疾病发生频率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病*性的、可能在冬天的发病率更普遍,发病率更高。 70年代所报道最多的猪 无名高热症 ,后来通过实验室证实是弓形体和猪瘟病*所致、也得到多数人认可。人们采用针对病原开展预防和处理,在当时收到较好的防制效果。 1.1 弓形体引起的猪 高热病 20世纪60~70年代在江苏、上海等地发生多起猪的 无名高热病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型,一般维持3~7d,最高可达42℃。1977年上海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通过试验找到了弓形虫的速殖子,被确诊为猪的弓形虫病。 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只发现了一个血清型的一种弓形虫。1954 年于恩庶首先从猫、兔、鼠、*毛鼠、猪豚等动物中分离到弓形虫;谢天华于1964年报道了一例弓形虫病人;大多数动物如猪、牛、猫、犬、羊、马、骆驼、家兔、鸡、鸭等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其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一般维持3~7d,最高可达42℃;严重病猪.耳朵呈紫红色,腹下、颈部、四肢下端出现紫红色,两腹侧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淤血斑,眼结膜充血、*染;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弓形虫所致的 无名高热症 的一般防控措施包括:圈舍定期消*,保持清洁,加强猫的饲养管理,不给猫喂生肉,防止猫及其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畜舍;家畜流产的胎儿及其排泄物以及死于本病的可疑病尸应严格处理;对于曾经发生过该病的猪场,在进入夏季时应观察猪的食欲、粪便,并定期测量体温、如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有条件的猪场、对猪群定期检测抗体,有计划地进行淘汰,以消灭传染源。治疗以磺胺类药为主,对病重者辅以支持和对症疗法: 1.2 猪瘟所致 高热病 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仍然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杀手,是养猪场首先要净化或控制的疾病,绝不能放松。可能是因病*株的变异,70年代以来,兽医上把它称为 非典型性猪瘟 或 温和性猪瘟 ,多数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目前想要有效控制该病,从根本上确保猪群的长久平安,猪瘟净化势在必行,尤其是种猪场实行猪瘟净化是必要的。 1.3 蓝耳病病*所引起的猪 高热病 2006年以来,南方多省份发生猪 高热病 ,很快在全国许多省都有报告。农业部及时开展了各项防控工作和细致周密调查,2007年1月,农业部通过对分离到的病*采用全基因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最终确定蓝耳病*的变异*珠是猪 高热病 的主要病原、并定名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农业部及时发出了要做好猪病防控工作的重要通知( 农牧发2007、10号 文件),并制定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 据报道,该病于1987年首先在美国被发现,相继流行到德国、加拿大等欧洲国家。猪蓝耳病不传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该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侵害繁殖系统。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高、母猪繁殖障碍、育成猪的呼吸道病是本病的三大症状。经产和初产母猪出现40以上高热,腹部和腿部发绀,尤以耳尖较为常见。 防控措施:预防接种是有效的防病方法,因本病常引起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可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经常消*;调整日粮,提高矿物质、维生素和生物素的添加量,注意氨基酸平衡,以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制是成功控制猪蓝耳病预防的关键。 总之,病*或细菌等所引起的猪 高热病 处理原则是,搞好预防接种,坚持环境消*,保证猪舍清洁、通风环境,适当补充各类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预防这类高热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