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状态,比如对没准备好的考试产生紧张、担心,就是焦虑的表现。通常对于这种焦虑我们会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一下或转移一下注意力顺其自然的面对。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称为生理性焦虑。但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这种情况下如果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就称为焦虑症。
焦虑症的定义
焦虑症(Anxietydisorder)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是一种无明显原因或客观对象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临床上可分为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两种类型。
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障碍,起病突然,患者突感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紧张不安,产生濒死感、窒息感、失去自控感、不真实感或大难临头感,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压迫感、咽部堵塞感、头昏、头晕或失去平衡感、手脚发麻或肢体异常感、阵阵发冷发热之感、出汗、晕厥、颤抖或晃动等症状。
广泛性焦虑症:精神性焦虑,如无明确对象的游移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惹;躯体性焦虑,包括运动性紧张和交感功能亢进。植物性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管系统症状均属于焦虑症最常见的症状之列,如心悸、心慌、胸闷、面部苍白或充血等。
根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流行病学规划区的调查,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是1.6%,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2-3倍。
焦虑症发作的临床表现
惊恐发作
表现为突然发生,无预兆,一般与生活事件或精神刺激无明显关系,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过度兴奋的症状,每次发作历时较短,一般在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或通过打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
预期性焦虑
发作间期表现完全正常,但大多数患者常常担心再次发作而表现为焦虑不安,或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
回避型行为
由于焦虑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度的恐怖,因此在发作期间半数以上的患者由于担心发作时无法得到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场合。
目前焦虑症可能相关的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缘支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水平,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由遗传决定的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因素
不良的认知,自我、本我、超我的失衡,个体早期未解决的冲突显现,焦虑条件反射的强化与焦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应激事件发生而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疏解与释放,导致持续性的紧张、心慌以及躯体内甲状腺素、去肾上腺素等相关激素分泌紊乱更加容易引发或加剧焦虑症。
精神因素
经历挫折和打击以及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能诱发焦虑症。
性格特征
自卑、自信缺乏、胆小怕事、谨小慎微、过度追求完美、遇事犹豫不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对稍微的身体不适轻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等对诱发焦虑症有一定关系。
神经递质失衡
研究表明,焦虑症相关疾病与大脑处理记忆标记的“模式识别”能力受损有关,并且新生神经元的缺失也与之有联系。
躯体疾病
患有心脏病、肿瘤等一些重症躯体疾病时,由于对疾病的过分恐惧也会引起焦虑障碍。
焦虑症的治疗
焦虑障碍是生物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结果,药物和行为治疗有助于控制症状,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解决长期患病所致的心理问题。应当注意的由于焦虑症发作时的一些表现与心脏类疾病有相似之处,部分患者和医生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并且由于焦虑症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所以及早发现,掌握正确的治疗手段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是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证实氯硝西泮、地西泮、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但是该类药物易导致困倦、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易形成依赖、耐受、停药反应等,故使其使用受到限制,临床中常短期使用。比较适宜的药物是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抗抑郁药也有不错的抗焦虑作用。
光遗传学技术治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皮考尔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通过光遗传学技术阻断或削弱工程神经元的电活动,发现左右大脑之间的通信路径杏仁核及海马腹侧可对焦虑水平进行控制。这一发现将为研发新的抗焦虑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具有药物治疗没有的优势,不用担心出现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其作用机制也与药物治疗明显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后现代主义疗法、家庭疗法、森田疗法、团体治疗等。研究证明,在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性证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在中国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正念减压疗法、音乐疗法以及针灸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改变也会随着增加,焦虑也会随之而来,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遇到的的每一件事将有助于我们将各种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如果不幸中枪,及时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就会发现任何问题都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