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分开始,便进入最容易生病的季节。
1.气候多变身体不适
秋冬气候多变,由于夏季人体消耗较大,造成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乘虚而入。
正如中医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气血是人身正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弱,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就会变弱。
秋伤肺,冬伤肾,肺和肾受到损害会影响正气在其他脏器的正常流动,进而影响身体免疫力。
在秋冬季节,感冒是最常见的症状。
感冒发生的概率,不仅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与一天中的日夜温差关系更大。
入秋后,各地的日夜温差都很大,午后的对流天气,以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都会造成气温骤降。
这种气温骤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
同时,肠胃的「脾气」也特别大。随着气温逐步转凉,病毒性肠炎开始多了起来。
入秋后,天气渐凉,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同时,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肠道的负担加重,再加上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这些都易导致腹泻发生。
不仅是胃肠道内暴动不断,鼻子在转季时也特别敏感。
一到换季,过敏性鼻炎就比较容易复发。天气转凉后,很多原本就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症状再一次爆发加重,早上起床后连续打喷嚏、流鼻涕。很多人以为是感冒,随便吃一些感冒药,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病情日益加重。
2.
伤秋亦悲秋情绪易低落
说起秋天,一般就和「悲伤」「思念」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李白在《秋风词》中说,「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黄帝内经》记载:「肺在志为悲。」
因为脏腑在对应的季节,负担会比较重。所以在秋季,「肺」最容易发生疾病。一旦肺气虚弱,机体对一些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人会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反过来,悲伤也会进一步伤肺,从而持续表现为无法抑制的忧伤。
进入冬季,万物凋零,这更触动了人低落的情绪,从而出现焦虑与抑郁。
在传统五行哲学中,与「冬」相对应的五行为水,五脏为肾,五气为寒,五化为藏,五志为恐。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会出现精神疲软、哈欠连连、情绪反应迟滞等情况。
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大脑内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它不仅影响睡眠,也影响情绪,而光照则可以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秋冬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褪黑激素分泌增多,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同时,在秋冬季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低落状态,也能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变化。
因此,在秋冬季节,加强与家人的沟通,多去做一些令人喜乐的事情,通过运动或者旅游调节情绪,实现情绪疏导。
为此,然健康特地为各位小伙伴带来了
秋冬养生计划——